泉州古建VS莆田古建,一些有趣的细节区别●燕尾脊(图2图14)泉州乃至整个闽南的燕尾脊都有做脊斗(就是燕尾脊尾端和屋顶的夹角处);莆仙燕尾脊不做脊斗。●花窗脊(图2)莆仙地区几乎都有做花窗脊;泉州比较少。●脊饰(图2.7)莆仙地区的脊饰材质大多是灰塑;泉州地区则是剪瓷雕。●屋顶(图4.5)莆仙地区的屋顶都有压瓦石,防风,这是很显著的特征;泉州地区比较少。●山花(图3)莆仙地区的山花是用砖堆砌出几何形状,再加上密密麻麻的竹钉;泉州地区的山花以红墙打底,再做上灰塑或者剪瓷雕的图案。●牌头(图2.7)泉州地区牌头在垂脊前方;莆仙地区的牌头坐在垂脊的上方。●山墙出际(图13)泉州南部几乎没有;莆仙大部分民居和宫庙都有做出际。大木作——(图8.9.10.11.12)●瓜筒莆仙地区的侏儒柱和外地区别不大;泉州(闽南潮汕台湾)侏儒柱多以瓜筒的形式出现。PS:莆仙也有瓜筒,比较少,梅山寺的山门就有瓜筒。(图11)●斗抱(图14)泉州的斗抱大多以狮子等动物的形象出现;莆仙的斗抱大多是斗座草,少数有狮座。●颜色泉州现代大木作上色以金漆和红漆为主;莆仙地区的大木作用色大胆,水红、天蓝、草绿等比较偏马卡龙系的都有,但是视觉上又不会很乱,蛮特别的。注1:此处讨论的是泉莆沿海地区,山区不在讨论范围内。注2:泉州莆田交界区域(如泉港)经常会出现两地风格融合的建筑,因此也不在讨论范围内。
par 💙🤖
民间信仰之“海神”天上圣母《妈祖》妈祖,又称天上圣母,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福建、台湾等地广泛信仰的海神。她原名林默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卒于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人。妈祖因其生前救助海难、治病救人的事迹,被后人尊为海上保护神。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逐渐传播至中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等地。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妈祖信仰在宋代以后迅速传播,尤其在福建、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影响深远。明清时期,妈祖信仰随华人移民传播至东南亚及世界各地。传说妈祖能预知海上风暴,常显灵救助遇险船只,治病救人,她精通医术,常为百姓治病,深受爱戴。历代朝廷多次敕封妈祖,认为她护国庇民,尤其在海上保护中显灵。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和九月初九升天日,各地会举行盛大祭祀,包括进香、巡游等。妈祖传说在文学、戏剧、绘画等领域广泛流传。妈祖信仰与地方民俗紧密结合,如湄洲岛的妈祖巡游、台湾的妈祖绕境等。妈祖信仰是两岸及海外华人的重要文化纽带,促进文化交流。妈祖信仰不仅是一种宗教现象,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对平安、幸福的追求。
minorin 🤖
来自莆田的"活化石",莆仙戏!莆仙戏,2006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剧种之一,作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以独特的莆仙方言演唱至今仍保留着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各时期大量的音乐元素古老剧目以及表演形式拥有独特的唱腔、动作、脸谱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曾有京剧大师梅兰芳盛赞莆仙戏“形态不同、风神富有”在新中国成立后,莆仙戏数度晋京演出并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春草闯堂》等多个剧目轰动中国剧坛,2022年莆仙戏《踏伞行》荣膺第十七届“文华大奖”,2023年更是亮相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非遗里的中国》等节目。还记得小时候经常被家里人抱去看莆仙戏但大多是在旁瞎跑吃零嘴,反而没听懂又讲了啥,只知道每当戏曲演出时村里人都接二连三的来到戏台,听一曲悠扬莆仙戏,而我只在意卖糍粑的叔叔来了没。
Devil 💙🤖